土壤环境评估需要完整的评估方案,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情况的不同,采取的方案也不尽相同。在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前,一般都会需要先期进行大量调研与现场踏勘,根据结果设计工作方案。经过各界评估探讨后,得到了专家认可才可以进一步实施下一步计划。但是由于土壤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现场调查工作无法全部按照工作方案开展。
以采样密度为例。采样密度是关乎调查结果能否准确反映土壤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对采样密度进行规范的目的就是提高调查准确性。但由于土壤环境极强的异质性,往往布点密度即使达到相关规范要求,仍不足以确定污染边界,即使可以用插值等手段矫正,但矫正后的结果是否就能代表真实的污染情况,很难取证。
再说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通常是调查修复工作的关键依据。我国南方一些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场地,水文地质情况极其复杂,有限的钻孔数量很难准确反映大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而钻孔工作本身也可能导致小尺度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给现场调查工作带来不确定性和其他困难。
在国外土壤修复的成功案例种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发布的SW-846系列方法中,已有针对土壤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现场快速筛选标准流程。将这些标准化方法拿来实践,不仅有利于采集到更具代表性的样品,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些快速方法(例如PID、XRF等仪器)获取大量的样品信息。
当实验室检测数据无法准确确定污染边界时,这些信息将提供极高的参考价值,这不仅在技术上简单易行,也节省了大量现场时间与调查成本。
通过常规的标准化流程取得的数据很难满足需求,需要拓展调查信息量
数据量越大,调查的准确度越高,因此获取大量调查数据是准确分析土壤污染现状的一种理想方法。但是由于现实条件限制,仅通过常规的钻探、采样、送检等标准化流程取得的数据很难满足需求。对于调查人员,这是常见问题,也是一直希望克服的难题。
有经验的工作者遇到数据量不足以支撑调查结论的情况时,会用观察现场环境、问询相关人员、查阅有关资料等辅助判断分析,但是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往往由于无法再次进行现场工作而缺失。因此,一线技术人员在现场工作期间,不应仅满足于完成工作方案中的内容,还应思考如何用创造性的手段拓展调查信息量,为后期评价调查结果提供帮助。
例如,污染物快速筛选工具的规范化使用以及现场环境的详实记录等手段如何能有效服务于调查工作?PID、XRF等设备经常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我们惯于按说明书“按部就班”,或碍于国内没有相关标准而“浅尝辄止”,最终使这些简单却有用的设备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目前国内土壤修复技术和专业从业人员还不完善,部分技术欠缺,相关政策不明确。这也给土壤修复标准化流程带来了阻碍。上述国外成功的土壤修复方法还没有在国内推广应用,尚未形成标准化,实际商每个行业的改变都是源于实际需求的。要善于总结一线环境修复人员和团队的需求和呼声,发掘、实践与验证解决方法,土壤修复行业将不断得到新鲜血液,健康加速成长。才能制定出更适合国内的土壤修复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