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随着我国土壤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土壤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污染地块的监测调查、控制、修复和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已成为当前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内容。
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质量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在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降落在土壤中,工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遗撒或管/罐泄露等,都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途径。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土壤污染修复就是采用物理修复、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是采用工程、技术和政策等手段,将场地污染物移除、削减、固定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动。当前比较典型的污染地块修复技术主要有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等。
① 异位修复技术是对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先进行挖掘或抽取,然后搬运或转移到其他场所或位置进行处理,如物理分离、固化/稳定化、化学处理、淋洗、浸提、生物降解、焚烧和填埋等;该技术能直接从污染地块去除污染物,适用于高强度污染以及表层土壤或污染物体积有限的地块,而对于污染体积较大或在地下包气带中污染的土体,该方法则不经济也不现实。
② 原位修复指不移动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直接在场地发生污染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或处理;该技术能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的暴露和对环境的扰动,常用的技术有土壤气体抽取、原位冲洗、地下水空气扰动、可渗透反应屏障(墙/带)、原位化学氧化/还原、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等。
③ 依靠污染物在土壤或地下水中天然的反应和分解过程来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方法为监测自然衰减技术,适用于污染程度较低的土壤,包括通过土壤颗粒物的吸附、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在地下水中的稀释和弥散等途径的污染物自然衰减,其中微生物降解是主要途径。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要求。《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对各方责任、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督管理等方面均做了明确规定。在国务院领导下,由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和国土资源部等共同组织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也已启动。污染地块的监测调查、控制和修复工作已成为当前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内容。
郑州市长椿路11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1号楼513
电话:0371-61772378
邮箱:desenhuanjing@163.com
30年
装备制造经验
为用户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